2、技术参数
项目 | 参数 | 指标 |
中心平台 |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 | >1万小时 |
对井盖设备控制误差 | <0.01% | |
单个无线业务驱动中心 | 8000个 | |
支持无线井盖接入数 | ||
报警 | 报警漏报、误报率 | <0.01% |
报警平均响应时间 | <20秒(发出声光报警) | |
报警产生至电话通知成功耗时 | <90秒(含振铃时间) | |
同时报警数 | ≥16个(根据中心配置情况) | |
防护等级 | 井下设备防护等级 | 达到IP68 |
智能监控主机 | 最大接入井盖数 | ≤496个 |
传输 | 2400 ~ 9600Bit/s | |
功耗 | -48V(-42V ~ -56V) | |
电流 | 20mA | |
有线井盖锁 | 开启方式 | 48V/ 50mA远程驱动 |
平均开启时间 | 20s | |
(不含中心至监控主机连接时长) | ||
至RJRTU的最大距离 | >15公里(0.5芯线径) | |
电子锁机械工艺 | 采用镀镍等特殊表面处理工艺 |
3、设备安装
含井盖电子锁玻璃钢人井监控井盖由高强度玻璃钢树脂压铸成型的黄色内盖、304不锈钢材质的悬浮式加固型井盖智能锁密封舱、遥控型智能锁控制器及304不锈钢材质的内盖应急开启装置四部分组成,悬浮式加固型井盖智能锁密封舱安装于黄色玻璃钢内盖正下方,遥控型智能锁控制器内置在304不锈钢材质的悬浮式加固型井盖智能锁密封舱内。
2.3视频监测系统
本期隧道工程配置1套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对隧道、工作井、电缆终端场和隧道集控室内进行监控,实现对隧道集控室设备的实时监视。
1)视频图像部分:共安装25只红外固定摄像机、2只红外智能高速球型摄像机、5只红外网络中速球型摄像机;一套站端监控工作站以及三台交换机。摄象机工作电源的电压均为AC-24V,交流电源、视频及控制回路必须考虑防浪涌保护措施,统一加装相应通流量信号避雷器,系统采用集中馈电方式。
2)隧道视频监控系统在隧道内每个工作井出入口处及隧道内间隔50米距离安装监控摄像机,视频信号和环境监测状态通过光纤通信网络接入到隧道集控室,相关监控部门和人员通过远程实时浏览视频图像、图像监控报警联动功能,起到对突发事件及时预警和及时处理的作用。
3)在隧道集控室安装800*600*2260的19寸标准机柜1套,屏内配接线、小开关、按钮、端子排、连片等。
2.4有毒有害气体
1、背景
电缆隧道位于地下,环境复杂,隧道本身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隧道内,空气流动性差,周围其它市政管道(包括污水渠道)等和不明来源的气体可能会在电缆隧道内积聚。隧道内空气质量差,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可燃性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有可能造成隧道火灾事故的发生。
根据城市《电力电缆通道建设标准》的要求,隧道内重点监测的气体包括:氧气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硫化氢气体浓度和甲烷气体浓度。当隧道内氧量下降到一定数值或有害气体浓度上升到一定数值时,启动隧道内的排风风机,维持隧道内空气质量水平,确保隧道内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
全。
在隧道内的每个防火分区安装气体传感器,采集隧道内的空气质量,通过风机模块对空气质量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在过程控制器中对空气质量信号进行分析,发出风机启停信号,控制隧道内的排风风机对隧道内空气进行新风置换,确保隧道内的空气质量水平。并将空气质量数值及分析结果通过通信网络上传至监控中心。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在通信网络中断或监控中心故障情况下,通过过程站内独立实现隧道空气质量监控及连锁控制功能,确保极端情况下,隧道内的空气质量,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技术参数
传感器类型 | 参数 | 指标 |
氧气传感器 | 测量范围 | 0~25% |
测量误差 | ±3%FS | |
响应时间 | 小于30s | |
工作电压 | DC9~24V | |
一氧化碳传感器 | 测量范围 | 0~1000ppm |
测量误差 | ±4ppm | |
响应时间 | 小于30s | |
工作电压 | DC9~24V | |
硫化氢传感器 | 测量范围 | 0~50x10e6 |
测量误差 | ±3x10e6 | |
响应时间 | 小于30s | |
工作电压 | DC9~24V | |
甲烷传感器 | 测量范围 | 0~100% |
测量误差 | 真值*5% | |
响应时间 | 小于30s | |
工作电压 | DC9~24V |
3、设备安装
传感器通过膨胀螺丝固定在电缆隧道侧壁上,信号汇集到采集单元中,采集单元通过485传输线将采集的信号发送给工控机。